首页观后感 正文

搏击俱乐部影评

日期:2014/8/4 分类:观后感

  搏击俱乐部影评(一)

  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影片是不会被中国人拍出来,因为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底蕴深厚,对于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为什么?这是一个在国外永恒的哲学问题,我们早就不屑一顾,因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统思想已然把一切都做了合理而又勿庸质疑的解释,无论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还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者说书人口中的“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都为个人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整齐划一的标准,那就是——“事君”。“事君”的思想是孔圣人反复陈述的观点,也是极受统治者欢迎并不断强化的“人生准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古圣先贤的话都是亘古的真理,一代代小民的头脑只是用来服从,不必有思考的功能,否则脑袋就有可能搬家。面对如此系统的人生规划和深厚的文化理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思考什么“存在的意义”?还需要追求什么个性?我们要做的只是认认真真的装孙子。

  不过时代的发展超出了我们圣贤的控制范围,曾经无比辉煌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被PK掉了,出了局,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而PK它的是曾经被我们一代代天朝大国称之为蛮夷的小徒弟、土包子、半人半兽。于是乎思想的盛殿开始摇晃,理论的图腾开始崩塌,曾被孔老圣人唾弃的商人,成了时代的主角,生活在21世纪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可能不知道《论语》,但绝对知道麦当劳和好莱坞大片。真不知道曾在春秋时代感叹“礼崩乐坏”的圣人,对于今天这种局面,会发出什么感慨。不过老圣人还是有一点可以欣慰的,那就是无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泱泱大国的亿万小民,还是非常习惯于装孙子的!

  话说了很多,似乎离题万里,不过一种思想方式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在影片《搏击俱乐部》里,一批被现代生活方式麻木了内心的人认为自己是失掉了人性和感觉的社会的牺牲品,他们痛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但同时又无能为力,这是欧美人的困惑,也是我们的困惑,而我们在有这种困惑的同时,还要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的——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装孙子。影片的主旨告诉我们,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的灵魂已被肉体俘获、禁固,只有抛开一切,才能迎来灵魂重获自由的那一刻。而对于我们来说,这其中还要先有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勇气与努力,否则,连基本的思考能力都没有,何谈精神的自由。

  先说说电影:杰克(爱德华诺顿饰演)是一个充满中年危机意识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生活及一切,再加上他患有严重的失眠症,所以他常常参加各种团体谘询会,只为了能接触人群。在某一个团体谘询会上,杰克遇上了一个跟他同样理由来参加的女烟枪,玛拉(海伦娜宝汉卡特饰演),在莫名激素的影响下,杰克和玛拉一起逃离了谘询会,两人的情愫因而滋生……在一个街头大战中,杰克遇到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布莱德皮特饰演),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了好友,并开始创建了“搏击俱乐部”:一个让彼此不戴护具而互殴的聚会,宗旨在发泄情绪。“搏击俱乐部”也成了全国性的地下大组织,所有成员都将泰勒视为教父。为了辨识起见,成员还都剃了光头。杰克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疯狂模样越来越无法忍受,所以他决定疏远泰勒。但是,此时的“搏击俱乐部”成员却发起全国性的暴动,他们炸毁了不少建筑物,一切的局势都是杰克始料未及的,他该如何解决这混乱的现状?原来杰克与泰勒其实是一个人,一个人格分裂的双重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一手制造,而这一切也只有他自己摆平。

  平凡的都市白领,一份工作,一份薪水,带来的是,一份无聊,一份空虚。生命在无目地的忙碌中慢慢被消耗。拼命的工作,小心的处理与人的关系,小心的谈着没有目的的恋爱。日复一日的做着自认为有意义的工作。这可以说是我们生活在如今社会的很多人的“标准照”,也是我们装孙子的“基本条件”。杰克,一个现代都市的典型角色,一个标准的孙子:对老板唯唯诺诺、绝对服从而丧失自我,喜欢追求物欲享受而精神虚空,生活枯燥乏味却也无惊无险。周而复始的刻板丝毫没有为他带来快乐,痛苦的失眠折磨,更使他长期处于“没法子安眠,也不能清醒”的恍惚状态。参加阉割者聚会是他唯一的心灵寄托,一个生理没有被阉割但心理已经丧失做男人勇气的人。看着杰克在阉割者聚会的样子,我觉得这家伙真是一条社会中的蛆虫,过着对于自己来说毫无意义的生活,也突然想到自己,难道自己的生活足以嘲笑这个孙子吗?我不敢回答。泰勒,表面一个卖肥皂的商贩,暗地里拉帮结社,组织“搏击俱乐部”、筹划“大破坏行动”,寻求对身心和社会的摧残和捣毁,使两者达到“破旧立新,获取自由”的目的。他在积极的反抗,但破坏之后会如何,泰勒并没有想到,有破而无立,所以这种反抗也是一种逃避。但当我自问,对于不甘于现状的你,是积极的反抗还是积极的逃避时,我又一次不敢回答,当我想说“来日方长,要从长计议”这类的话是,仿佛感觉到电影中的泰勒冲我诡异的一笑,说“装吧,你真他妈的孙子”。

  正是太多的被包装粉饰的和我们自欺欺人的劣习和惰性,让我们逐渐失去了思考的勇气和能力,逐渐的不自信,不自信的人往往都非常“他信”,如同填鸭般被灌输各种思想,并当成自己的一部分,甚至是主宰。在商品经济社会,各种消费观念和生活理念经过包装之后被堂而皇之的奉为金科律例、人间指南。我们不知不觉也无处可逃,逐渐的习惯、逐渐的上瘾,上瘾就意味着被自己之外的东西、被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所控制,成为它们的奴隶,就意味着生活的自主权被阉割。直到某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感到的却是一阵阵空虚,感到生命的无意义,我们才发觉,上当了,但却积重难反,因为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对物的依赖超过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所以只能过着“失眠而又不清醒”的生活。

  改变是痛苦的,但也是必须的,影片虽然充满了暴力和血腥甚至毁灭,但我认为可以换个角度理解,也就是说改变并不一定非要毁灭,可以是重构,历史告诉我们,推翻旧秩序的目的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建立新秩序,思想的改变同样可以遵循这个规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构思想,探询活着的意义,给自己一个解释,在当今这个物质世界里,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证实自己的存在,如何让自己生活得快乐?是否只有权、钱、色,才是我们的最爱,才能够找到灵魂的自由?或许我们都应该反省一下,如何在理性与疯狂中,找到生命的价值。


  搏击俱乐部影评(二)

  爱德华诺顿的片子。看看老美的愤青是啥样吧,一个物质极其发达的社会,一个人被物淹没的生存环境,导致了各种现代城市病,双重人格,失眠焦虑,强迫症,妄想狂。想到了朱德庸的漫画《大家都有病》,不管是有东方传统的台湾社会还是看起来自由民主的美国纽约,人们都在逼仄的空间中慢慢的趋同,看似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元和复杂,其实人们的行为模式已经变得全世界都一样了,所谓幸福的定义也狭窄到只能容下各种广告商和白痴偶像剧的引领。

  片子里的诺顿本身是一个大公司的小职员,每天复制同样的生活,看上级脸色,对下属和客户敷衍,沉迷于各种电视购物,并且患上重度的失眠,常常茫然若失。他去各种教会举办的互助团体寻找慰藉。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一个和他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布拉德皮特演的,一个非常叛逆,有趣,嗜血,暴力,自大狂妄又风流潇洒的家伙,这个家伙的职业是:以人体脂肪做肥皂。晚上从抽脂诊所的垃圾堆里偷脂肪,做好的肥皂买给大商场,销路很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互相殴打对方,直到打出血有一种非常爽的快感,于是慢慢的他们发展了一个地下组织,叫搏击俱乐部,这个组织只干一件事儿,就是有规矩的互相单挑,让每一个加入进来的会员都能得到宣泄的机会。后来发展到全国各地,皮特也被人们像神一样的崇拜。可是诺顿有一天突然发现其实皮特是不存在的,是他自己臆想中的人格,完成了在他这个人格里无法完成的事情。看吧,典型的城市病。其实最古老的人类天性里就有喜欢表演他人的天性,当人类发展到白热化的文明程度的时候,这种天性却以病态的形式不断被人们认识。

  俱乐部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着普通的各种各样的正常的职业,白天他们彬彬有礼非常有职业精神的对待每一个顾客,身边的每一个人,晚上他们在地下酒吧的黑暗仓库里像一群困兽一样互相撕打。

  记得早在百年前就有一个先锋话剧,剧情很简单,一个人搬家,不断的搬上来各种家具,最终把舞台全部占满,人被困在家具堆里无法抽身。这是最早的关于人类和物质的预言。

  在中国人还追求名牌,小资,中产的时候,西方先富起来的人们已然强烈得感受到物质的压迫。人类最终的矛盾大概就是极度丰富的物质和极度贫乏的选择权之间的矛盾吧。当中国的愤青还在纠结于社会不够文明,衣食住行不够有保障,言论不够自由的时候,美国的愤青已然不知道自己的愤怒来自哪里,甚至于不把自己看起来舒适美好安稳的家直接炸毁不算完。

  身边的每一个明码标价的看起来明净美妙的物品,其实都带有强大的欺骗性。人类现在的文明就是人为的制造出种种需要,然后强迫自己加快脚步去追逐,最后得到好处的只是一些策划了这一场盛大需求幻像的设计师—-既得利益者。世界上百分之80的愚蠢的人,被百分之20的骗子带领着,迅速得往前狂奔,奔到最后其实发现,只不过是披着一层幻想的外衣,丢掉了所有灵魂的实质,其实在裸奔而已。

  难道人们不可以真正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而非得要以物质的拥有来归顺主流,阉割自我吗。现在中国人以有房有车有存款为幸福的基本目标,人人都在为这点东西奔命,一边抱怨房价高一边贱兮兮的拿着大把票子去喂给银行,和某个无本万利的组织。钻石要大颗的,房子要大片的,衣服要大牌的,钞票纸要多多益善的。其实钻石不过是一种由碳(C)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钻石的化学成份有99.98%的碳,衣服的大牌则意味着买衣服的钱里大多数都买了那个杜撰出来的牌子,拥有再多的房子,死后只需要一只小木盒,甚至啥也不用。但是不断有人鼓吹消费,甚至不断而超前的消费着,人们争相把子孙后代的钱都借来买了些多余的东西,仿佛唯此才不枉活一世。

  虽然本片不像现代启示录那么有内容,看起来就是一些人活的太舒服了然后开始找茬发泄情绪。有人甚至直接说这个片子就是个情绪发泄的大烂片,毫无意义。可是却也直接而感性的批判了欲望膨胀的现代文明给人类心灵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把这些影响在一个人身上集中展示出来,产生颇为震撼的效果。

  诚然人类不可能脱离对物质的渴望,这些渴望促使人类进步,让人类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毫无惧色。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就是会追求满足自身温饱和安全以外的所有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人类的贪婪天性,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自觉自愿的为人类文明的这架战车添加动力。自从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以来,人们的欲望开始被无限制的扩张,人们在贫富的差距中认识自我,在社会主流的标准中迷失自我。从近几十年世界史看来,在基础科学已经发展到非常完善的程度之后,似乎我们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去追逐那些多余的我们并不真正迫切需要的东西。我们生活的人类世界已经达到伸手即可摘星下海即可捞月的物质与能力的极大自由了,却仍然无法解决自身灵魂日趋苍白空洞的问题。而我们又不能停止文明繁衍的脚步,或许这种种的病态就是我们人类自身为文明发展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吧。

  我也没能超脱那点眼前利益,每天尽琢磨着怎么赚钱怎么过的体面。不知怎么的活着活着就整齐划一了,在人堆里已然找不到自己。

  看到搏击俱乐部的时候,才猛然记得自己当初有着诺顿一样的愤怒和皮特一样的浪漫叛逆的情怀。现在却这样浑浑噩噩,不免有一些伤感。而且自从王小波死了之后,连最后的一种有趣也随风而逝了。


  搏击俱乐部影评(三)

  不断的自我反省,对人生价值的怀疑思考和探索是电影的主旋律。编剧借助一个患严重失眠症的主角来表现对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失眠的人要比常人想得多,比如“我为什么老是睡不着”“我和别人有什么区别”“我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我有时也会失眠,所以理解编剧的这个用心很方便。(m.lz13.cn)我相信所有的心理性失眠都不是偶然,不论是导致失眠的原因,还是失眠后的症状,都是一个整体,一个和性格密切相关,和人格思索不可分割的系统。电影的主人公最终找到了归宿,搏击俱乐部,通过赤手空拳和别人搏击,得以发泄,得以缓压。

  与这类似的现象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足球流氓。我对足球比赛和足球流氓的报道向来感兴趣。尤其是臭名昭著的英格兰足球流氓。别国的球迷看到了英格兰的球迷都感到胆寒,因为英格兰人似乎流氓起来不要命。这是人格分裂的典型。白天,他们是彬彬有礼的上班族,是公司的业务主管,是政府的部门要员,晚上,他们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闹事者,纵火犯,斗殴人员。白天压力越大,晚上越是疯狂。

  国内这类情况随着经济发展也在快速攀升,只是不仅仅是搏击或者是足球流氓这两种形式。或者换句话说,这样一个高要求快节奏的时代,使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有了双重性格的影子。我们需要伪装,我们需要发泄。生活不能总是一口枯井,得有生趣,得有调味品,发泄就是一种调料,类似辣椒,类似芥末。当一个人需要发泄时,其实他更需要爱,需要理解,需要关怀。

  当然,人格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讨论不完,只有不间断的思考,不断的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周遭,就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每天能有满足,能有快乐。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