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后感 正文

红色经典观后感

日期:2014/7/29 分类:观后感

  红色经典观后感(一)

  ——《黑太阳731》观后感

  前一阵子,在以前同学的推荐下,我看了影片《黑太阳731》,这是一部记录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记录下了当时日本军队在占领南京后所进行的奸淫、掳掠、烧杀、抢劫等等残害中国无辜人民的种种罪行。他们丧失人性,肆意虐杀,手段残忍,令人发指。

  曾经,看过很多的韩日恐怖片,却从没有这样一部更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喷怒。其他最最恐怖的电影在时过境迁后都可以口气轻松地、甚至是开着玩笑地谈论,唯独《黑太阳731》不能。至少是有着人类基本良知的人或者是与那些受难同胞流淌着相同血液华夏子孙是绝对做不到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它的。

  当日军攻进当时中国的首府——南京时,这群所谓的文明的人,在面对一群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时,他们又做了什么。就是这群自称文明的人,他们把南京城化为一片火海,大火经久不灭,浓烟遮盖天空,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烧焦的味道,取代了南京城这座千年古都以往应有的宁静与平和,是法西斯的战火让这座千年古都面目全非。而那些可怜的无辜民众,则成为了日军官兵之间互相攀比,甚至以此取乐的消遣,在此时此地,屠杀让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英雄,我想这绝对仅仅是皇军的“英雄”。我想绝对没有一个有人性的士兵会在一座寺庙前用刺刀划破一个跪地求饶的怀胎妇女,大笑着挑起已成人形的胎儿;绝对没有一位有人性的军官像中岛今朝吾那样为试其镰仓宝刀,亲手杀死七名无辜的同胞;也绝对没有一群真正佛教信徒,会把一个寺庙手无寸铁的和尚一个一个的杀死在寺庙门前……又有多少像秀英那样的好姑被那些法西斯的暴徒与爪牙所蹂躏糟蹋,又有多少像小强那样的孩子一夜之间便成了可怜的孤儿,又有多少幸福美满的家庭被顷刻便被打破。

  到处都是中国百姓的哀鸣,到处都是惶恐的眼神,到处都是残废的废墟和没有熄灭的战火,骚乱之后,便是如死一般的寂静。我在看到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人宰割和侮辱时,心里无比难受;我在看到日本人残杀中国人民时恶心的表情时,恨得牙痒痒。无数的尸体被抛在江边染红了江水,无数的妇女被玷污后惨遭杀害,无数的家庭家破人亡,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日本人疯狂的迫害造成的。

  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这是永远不能被13亿华夏子孙忘所遗忘的。《黑太阳731》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中国的崛起而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红色经典观后感(二)

  ——《建党伟业》观后感

  今天,党委组织公司全体党员刚看了《建党伟业》巨片,作为预备党员的我也荣幸参加,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形成一篇观后感。

  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日子,作为向这重大历史时刻献礼的影片,豪华巨制《建党伟业》从1911年北洋政府成立前夕一直演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两小时故事脉络按时间分为三步:袁世凯北洋民国政府,张勋复辟,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年代;俄国十月革命、中国五四运动,领袖、学生斗志昂扬演说和浩大游行;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惊心动魄一幕幕。

  《建党伟业》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故事。

  一、历史的拐点

  《建党伟业》选取了中国百年近现代史上的一个爆破点辛亥革命作为影片的开始。自辛亥革命一声枪响,中国开启了从传统到现代艰难转型的序幕。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此时正面对双重挑战。第一重挑战来自外部,自工业革命已降,东西方列强耗时数百年,顺利完成了现代化转型。而沉睡在传统体制之上的中国错失现代化转型的先机,在比较优势全无的前提下,无力迎战东西方列强的入侵。

  除饱受列强欺辱外,中国还面临内在的挑战,即积重难返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让衰落的中华帝国失去了往昔的从容。对先天不足、后天欠缺准备的中国来说,无论如何“穷则思变”,都将是仓促和混乱的尝试: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7年7月12日张勋复辟失败,短短六年时间,中国便发生了2次复辟,更换大总统3回,爆发内战4场。

  对处于黑暗和混沌中痛苦摸索的中国人来说,近现代历史上的短短10年好似看不到曙光的漫漫长夜。内外交困的中国人民生活苦痛,民族危机加剧,各种思想观念激荡:帝制、君主立宪、共和、德先生、赛先生……

  在这一些混乱的表象后,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以常人难及的眼光深刻洞察中国的现实:中国的问题比任何国家都要复杂,因而不能照抄照搬他国理论。不能照抄照搬并不意味着不应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在种种主义和思想的实践破产或胎死腹中之后,苏维埃革命的成功给求索中的中国革命者以启示。苏维埃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更是庶民的胜利。苏维埃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俄国革命的个体性相结合碰撞出来的耀眼火花,也激励着穷则思变的中国革命人。在找到了全新理论的指导后,一大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经过长期的准备和酝酿后,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正式成立。这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拐点,从此之后,中国历史开启了风云际会的新篇章。

  二、小节不拘与大事不虚

  《建党伟业》着力展现了从辛亥革命爆发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十年历史。通过流动的历史画卷,意在说明,唯有把握问题实质、借助正确理论指导的政党,方能带领中国争取国家的独立,实现民族自强,进而以崭新的姿态重归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舞台。

  《建党伟业》面临的难题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展现无限宽广和影响深远的历史?从辛亥革命的枪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短短的十年中,出现了许多的事和许多的人。为了能够实现还原历史和构建故事的双赢,《建党伟业》的创作团队采取了小节不拘的创作原则。比如,在辜鸿铭和罗家伦的辩论中,辜鸿铭这样说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如同数学家的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现在仍是三三得九,不会三三得八。”这段对话取材自辜鸿铭与伊藤博文之间的论战。这种失事求似的挪移,反而增强了《建党伟业》的层次感。此外,《建党伟业》也没有刻意回避儿女情长,蔡锷和小凤仙的离别,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相识、相知和相恋,都拍得动人心弦。

  与小节不拘的创作方式相映成趣的是大事不虚,为了客观还原历史,《建党伟业》不仅在历史事件上尽力做到了实事求是,在人物刻画上也力求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比如,为了称帝而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密约的袁世凯,也并非一味卖国求荣;在各种思想交汇的北大,辜鸿铭的观点也并非全然歪理邪说,其维护传统文化的观点自有其可取之处(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得不合时宜);胡适的实用主义也并非毫无道理(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成其为势力)。

  这种小节不拘、大事不虚的创作方式,以具体的历史脉络为骨,以历史事件为肉,以演员的表演为神,在神骨肉兼具的前提下,使建党伟业的历史画卷气韵生动起来,在保证艺术性的同时,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

  三、一点启示

  伟大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能够应对巨大挑战的文明,才能获得前进,反之,文明就会停滞或者流产。(m.lz13.cn)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十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巨大挑战的十年。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前提下,各种理论、学说以及实践行动的先后失败,无不说明这些理论、学说和行动无法带领中国人完成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伟业。相反,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带领中国走出历史的困局,开创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

  但汤因比也曾言:“对一次挑战做出了成功应战的创造性的少数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经过一种精神上的重生,使自己有资格应对下一次、再一次的挑战?”纵观历史,任何一种文明模式的发展过程,都是一场成就与问题的拔河比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并且初步实现了百年前的梦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刻意回避存在的问题,而应真诚面对。真正的、可持续的成功,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为“与时俱进”赋予更为深刻和可操作的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党伟业》的横空出世有双重意义。第一重意义是让我们重温那段惊天动地的历史,了解中国百年的辛酸和苦难史,让所有的中国人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新天地,进而奋发有为,通过个人的努力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第二重意义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共产党人以革命大无畏精神成功应对各种挑战,这是新中国得以建立、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和平崛起的年代,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更有必要重归建党的源头,找到这源头的火种,并赋予其新时代的意义,带领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