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 正文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时间:2014/8/25 16:17 分类: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一)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可以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

  ——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心中很久,因为书中大多讲述的美国一些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超市中自动扫码的高效,电梯靠右站给人带来的便捷。这些种种也许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国,看上去非常新鲜轰动,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很多便捷的运作形势已经采用,为什么这本书还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形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可以接受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保持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可以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可以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节省社会监督成本,可以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两点,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应该具备的两个素质,以茅老为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二)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可以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讨厌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讨厌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现在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一定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一定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三)

  经济学是用来衡量利益的最大化,从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乐,时间,金钱,爱情等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捕捉到经济学的影子。读《生“快乐”就这两个字而言,每个人对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当面对同一事物的时候。比如说:活中的经济学》会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爱情的追求,吃亏与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旁观者的眼中有多与少的分别,可是在自己心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旁观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来看的。然后把与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种快乐当成是最快乐的。世界具有多样性,秉除自然环境的因素来说,有很多的“多样性”其实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对同一事物,每个人又每个人不同的对待态度,有不同的得到快乐的方式。其实快乐没有绝对的最大值,终极而言,快乐是唯一理性目的。当你达到你目的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快乐,拥有了自己应该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快乐。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和进行权衡的基本准则。快乐与痛苦相背驰。当你遇到的痛苦没有达到你自己痛苦标准的时候,它其实也是快乐,准确地说已经得到了快乐。

  那么我认为一个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单面向的人得到的快乐要多。会有人说不。那么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m.lz13.cn)假如两个人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会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这一件事情的标准。此时他得到的可能,或者一定超过了他退回来的标准。那他理所应当得到快乐。而应该单面向的人对自己唯一的目标有唯一的追求。当失去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是极大的痛苦。当失败的时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对价值观点的看法不同而得到的也不同的结果。要懂得如何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得失与利益。

  时间。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没时间”去做。即使能去做的也不会去做。“没时间”这三个字就成为了借口。其实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去做。时间是挤出来的。每个人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不会多给你的。只要你合理安排,总会有时间来完成其它事情。也可以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在乎不冲突,不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另一件事。因为在经济学的视角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然,利益不单单指金钱。可以是任何一方面对自己有用,有帮助的选择,或者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期望值。

  比如说你要出差,是经常性的出差。这是你的工作需要。那么你出差不管是车上还是飞机上。都是按照工作时间来算的。当你已经准备好了这次行动的一切事物,而还有很多时间。那么你在这些时间里要干什么?你应该如何度过这些时间,是睡觉,看电视,看报纸还是做其它工作?假如你用这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另一个目标或者是心愿。那么你就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两个工作。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每天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四个小时?此时你预期得到的也会多于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就是靠时间。你可以将时间最大限度的利用,你所得到的就是最多的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