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 正文

怀念萧珊读后感

时间:2015/8/1 08:55 分类:读后感

  怀念萧珊读后感(一)

  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已经被我看过好几遍了。每次都是在泪水的陪伴下读完文章的。正如巴金先生所说:“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常求助于纸笔”,早就想写这篇读后感了,但一直以来情感都不够饱满,无从宣泄。今天总算可以把多日以来的情感倾吐出来。

  这篇散文非常朴实,作者只是地记录了自己的一段生活:与妻子相识的回忆,夫妻在文革期间共同经历的磨难,妻子去世的情景等。特别是妻子萧珊受自己的牵连而遭受的种种折磨(尤其是精神上的折磨)以及身患绝症得不到治疗,是本文描写的重点。虽然被别人骂做巴金的臭婆娘,虽然被罚扫大街,虽然被拉去陪批,虽然被打得眼圈黑了好几天,虽然……但是她仍然说“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萧珊的这种品质曾一度把我感动的泪流满面。

  不仅在文革期间,即使在解放前,每当巴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一句话给了爱人多少信心和鼓励呀!只有在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才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分别了”。她预感到自己快要离开人世,才向爱人做最后的诀别。多么体贴的话,读来令我肝肠寸断,我不禁要痛恨那个社会,不然萧珊的病好的几率很大。那样她和巴金先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聚在一起。这一定是萧珊所希望的,她对巴金的爱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海誓山盟,却处处能感觉到那种爱的存在,以及伟大。我被萧珊这种博大、无私的爱感动着。她能带给我鼓励,让我觉得这世界上没有困难可以吓到我。即使再苦总能过去的,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家人和朋友。

  文章最后写到“在我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书。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我又潸然泪下了,巴金先生对萧珊的爱和怀念是那么的真挚、强烈,我们可以体会到当为自己吃了那么多苦的萧珊离世后巴金是怎样的痛彻心扉。

  字里行间中我一直被萧珊那种朴实的语言以及对亲人不离不弃的情感感动着。她和巴金的爱既朴素又伟大,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表达出他们对彼此的爱,所以,我只能说让懂爱的人去慢慢体会吧。


  怀念萧珊读后感(二)

  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35年前的1972年8月13日,萧珊走了,巴金的爱情走了。六年后巴金写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怀念萧珊》。2005年10月17日巴金也走了,走得那么安然,他活得太累了,他的心也许早就随着萧珊去了。分离了30多年的他们终于又能在天堂相见。也许萧珊还在奈何桥边等着巴金,等待他们的再次轮回,继续他们缘定了几世的爱恋。

  《怀念萧珊》不仅是对亡妻的悼文,里面倾注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还饱藏着他对萧珊带来不幸的罪恶势力的无比仇恨和深刻的控诉。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写在妻子死去之时的伤悲,他“没有流眼泪”,可“觉得无数锋利的指甲在搔他的心”,而后再把和妻子患难与共的回忆一一道来。他理解妻子,同情妻子,他“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也心甘情愿!”

  妻子对他的信任和鼓励是他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生活下去的支柱。巴金夫妇相濡以沫,妻子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但一直到死,也不曾看到过他恢复自由。巴金对妻子的爱深沉真挚,萧珊的逝世,使巴金悲痛至极,他近乎疯狂地质问苍天:“为什么不让我死?”“她究竟犯了什么罪?”“究竟为什么?”甚至迁怒地悔恨起自己:“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她本来可以活下去,倘使她不是‘黑老K’的‘臭婆娘’。一句话,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面对亡妻,巴金所产生的自我“悔恨”是真诚的,那“自我责备”正是激愤的流泻,透过这些痛苦的自责,我们不难看到巴金自己也正是那场动乱的受害者。也正是这些“质问”、“悔恨”、“责备”,才更有力、更深刻地对那个毁灭文化、毁灭人才的“文化大革命”进行血与泪的控诉,这是老作家压抑了多年的爱和恨的突发,既悲且壮。

  巴金用最最平实的语言记述了他对妻子的思念和愧疚。没有炫染的词藻,淡淡的话语就像一坛窖藏的黄酒,就像一位长者跟你讲述隔了好多年的往事,但你能清楚地感受到字里行间传来的深深的悲恸。特别是写到:“不久前我重读梅林写的《马克思传》,书中引用了马克思给女儿的信里一段话,讲到马克思夫人的死。信上说:”她很快就咽了气。……这个病具有一种逐渐虚脱的性质,就像由于衰老所致一样。甚至在最后几小时也没有临终的挣扎,而是慢慢地沉入睡乡。她的眼睛比任何时候都更大、更美、更亮!‘“ 我不知不觉就落了泪,我分明能感受到平静的文字下那颗激动的心。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少年夫妻老来伴,只惜佳人已先去。丈夫在悲痛之余不忘为妻子留下最美的文字,来悼念来回忆。元稹如是,苏东坡如是,纳兰如是,巴金亦如是。他们的妻子无疑是幸福的,假以文章让他们的爱情流传千古,我们作为读者无疑也是幸福的。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十年的惨痛生活,埋葬了太多本不该死去的人,我们能做的首先是正视这一历史,努力纠正,不要再让这种事情发生。死者已矣,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那个十年实在算不上什么。也许后人记住的只有巴老的文章和他和萧珊的爱情。

  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幸福、安宁……


  怀念萧珊读后感(三)

  萧珊是巴金先生的妻子。(m.lz13.cn)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讲述的是巴金先生在文革期间受迫害连累家人主要是妻子的内容。看完之后内心始终不能平静,边看边联想一些事情。因为我的爷爷也是文革期间受迫害者。当看到巴金先生在妻子萧珊去世前后的内心谴责和愧疚的时候联想到了爷爷在跟我讲述当年的事情(姑姑的母亲去世的事情)时,声音变了,眼角也泛着泪光。当时是我的奶奶(姑姑的母亲去世后爷爷再婚妻子)刚刚去世的两三年天内,当时是担心爷爷受不了打击,请假在家呆了几天。爷爷将怎样被劳改,怎样度过那些战争岁月……当年的迫害对爷爷的家庭造成了不可忘却的伤痕。直到现在,爷爷依然不能忘记,讲起时,仍是甚是激动。

  爷爷是1921年出生的与党同岁的老党员、老革命。他老人家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参加过各种无数抗日战争、三度黄河等,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学院石油燃料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正是因为这些现在看来风光无限的荣誉和经历。在文革期间,反而被扣上了一系列的”帽子“,家里被设为”地主“。可以想象到家里的人会被残害和歧视成什么样子。爸爸和姑姑都是被叫着”地主孩羔子“长大的,长大后,爸爸跟我们讲过自己小时候最羡慕的就是那些”小红卫兵“,可是自己却永远也当不上。爸爸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因为家庭成分的关系却永远得不到那个红袖标。同样因为成分的问题,爸爸也当不了兵(在当时那个年代是贫民”横行“的年代),这应该也是爸爸希望我们三个孩子中的一个可以当兵的缘故吧(只可惜我们三个都”叛逆“的没有完成爸爸的愿望)。爷爷当时被劳改,住过牛棚,可以说电视里、小说里所讲的那些都是爷爷真实经历过的。还有一些难以再次讲述的事情,现在只是想想依然心痛不已……或许是由于以前受迫害留下的阴影,爷爷在改革开放后,重新调配工作的时候填写个人资料,写的学历是高中,说是不敢写本科毕业,害怕历史重演。以爷爷的年纪和资历来讲,绝不会只是在县政部门工作,对国家所做的社会贡献也不仅于现身所做的。在当年本科毕业生屈指可数。正式因为所谓的”历史错误“,迫害了一代人,同样也使国家进步的步伐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写这些只是想要纪念一辈人,身为子孙后代的我们需要了解历史,只有了解过去,才知道我们的现在是多么幸福。就像爷爷说的,现在的日子真是不一样啊。我们身为后代要做的就是让明天会更好,让父辈、祖辈更幸福!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