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 正文

白门柳读后感

日期:2014/9/4 分类:读后感

  白门柳读后感(一)

  小说《白门柳》中描绘的柳夫人与《别传》中记述的河东君,真可谓性格迥异。前者说其性情娇惯、行事跋扈,能够将钱谦益摆弄于股掌之间。后者,则将其塑造成了一位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一代红妆。二者相比,我觉得小说中的描写更接近真实。毕竟说穿了,柳如到底是娼门出身,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社会,她一定会沾染许多娇嗔任性的脾气,自我保护的意识也要强于同时代的一般女性。她委身钱谦益之后,虽备受宠爱,名义上也成了“尚书夫人”,但在钱氏这样的缙绅之家,还是不会轻易被主流观念所认可和接受。所以,她的颐指气使、斤斤计较,更多是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不得已的自卫行为。这样的女子,能够在南京被清兵占领时毅然投水自尽,在钱谦益降清进京时坚持拒绝随同北上,只此两点,便足以被歌颂为风格高古的旷世奇女子。

  董小宛,在明朝末期的经历比柳如是要简单和快乐得多。即便在秦淮八艳中,董小宛也算是绝对的幸运者。他遇到了冒辟疆,真正找到了相对适合自己的归宿。虽然小说将冒辟疆写成一个有些大男子主义的无行文人,但对小宛总还算有情有义,董小宛在冒家也确实度过了一段相夫教子的快乐时光。关于她的传奇故事发生在清朝顺治年间。董鄂妃与董小宛是否同一个人,至今仍是令那些清史专家大伤脑筋的话题。而《白门柳》只写到鲁王之败便作结束,其时董小宛还在和冒辟疆过着贫苦颠沛的逃难生活,虽然艰辛,但此时的她能够和心上人常相厮守,心中是无限快乐的。

  作为书中两位绝对的女主人公,小说在刻画人物时,似乎有意制造柳如是与董小宛之间的性格差异,将这两个同属于“名妓”群体的女性表现成追求各异、个性鲜明的另类女子。柳是圆滑世故、爱慕虚荣的代表,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正气凛然;董是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代表,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集于一身,展现淋漓。

  这样的刻画大体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形,但经过了小说家的不少煞费苦心的加工。可以肯定,加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至少我接触的读过小说的朋友,大都对董小宛的温婉贤淑分外推崇,很多人明确表示“得妻若此,夫复何求”。

  然而,我却一直深爱那并不安分、甚至婚后还曾红杏出墙的柳如是。

  人就是贱呐。

  感觉在情感问题上,自己对柳如是的态度有点像金庸笔下的任盈盈。《笑傲江湖》的结尾处,任盈盈扣住令狐冲的手腕,幽幽叹道:“想不到我任盈盈,竟也终生和一只大马猴锁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盈盈娇柔无限地说这句话时,心情是愉悦满足的,她以为得到了自己的爱情,但令狐冲这样一个生性跳脱放荡不羁的浪子,被扣住手腕的感觉应该不会幸福。所以,任盈盈的幸福,是以牺牲令狐冲的自由为代价。令狐冲一旦爱上了盈盈,便再不会有片刻的自由了。

  当爱上柳如是这样的女子时,我的自由也就消失了。


  白门柳读后感(二)

  由于《白门柳》的篇幅较长,也为一些杂务所干扰,三部总共用了快两个月的时间才读完,第一感觉:如释重负。做一件事只有有始有终,才能善始善终,读书亦然!临近考试,还是决定读完书再复习功课。

  明末清初之际,不足三年的时间,只有五个主人公,作者刘斯奋却用了140万字对其描述,其中滋味自可知。关键是没有真实的经历和详尽的文献资料,却叙述的如同亲身经历一般。当然改朝换代给人更多的是辛酸,是悲痛。但对于今人的我们更应该追寻一亡一兴的深层原因。正因为明朝政府后期的腐败,当然腐败应从万历朝累积下来,期盼中兴的崇祯已无力回天,最终只能自缢于煤山,悲夫!历史有一次验证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这里用哲学观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更为确切!在弥留之际被生拉硬扯出来的弘光小朝廷也无济于事,因为清军的挥师南下没能让弘光在招揽宫女上有所收敛,反而更加放肆。黄宗羲等人也清楚的认识到为一姓的利益是中国几千年之诟病,但目前也惟有在一姓之下同清作战才能不致沦为“亡国奴”。黄宗羲也亲帅义军作战,有所成果,但终只是鸡蛋石头,大势已去,唯有着书立说以一个“明朝遗老”的身份给后人留点什么。现在我们知道,像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他们留下了很多,很多……

  大儒钱谦益在清军即将攻破南京时为了一城百姓选择了剃发投诚,前往北京。但最终被定格在《贰臣传》中。对他后半生又反清复明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柳如是,柳如是的大义选择令钱谦益甚是惭愧,如书中所说,柳如是的不守妇道,偷情于郑生同钱谦益的卖国求荣相比,不值一提。也因此奠定了二人大难后的大恩爱、大民族主义……

  更喜欢冒襄和董小宛之间的爱情。尽管董小宛因冒襄而不致再沦落风尘,但冒起出对小宛并不是那样恩爱,小宛还要忙于家中的大小事务,劳力劳心。冒襄的一场病和家的支离破碎最终使小宛得到了真正的认可(不乏封建因素)。冒的病好了却累坏了小宛,婚后8年,小宛离世。婚后八年但真正相爱大概也就五六年光景吧!冒襄失一知己,人间失一美人!于是写了《影梅庵忆语》,以表哀悼、思念……

  《白门柳》厚厚的三部,短短的三年,我看到了大忠、大义、大勇和大爱!


  白门柳读后感(三)

  花了两个星期终于三卷《白门柳》看完了。不得不说看这部小说非常的累。作者尽可能的还原历史原貌,使得小说的传奇性和娱乐性不高。还有个原因是作者描绘的那个年代太痛苦,描写的那些明末士子的经历太痛苦。从这两点看,就娱乐性是不如二月河的帝王系列的。

  明末清初无疑是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那当时那些人算是英雄呢?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包括后来的摄政王多尔衮肯定算是英雄。闯王李自成也是个乱世英雄。名将袁崇焕算是个英雄,史可法虽然才略略逊于上述几位,但看在以死报国的份上肯定也是个。我们再来看其他几位。吴三桂是不是,但论他的才略应该是,但考虑到他的反复,便不可以称得上英雄,但至少是个枭雄。洪承畴也是个投降派,但以现在目光看,我认为他也算个,他看到天下苍生的未来,他的行为顺从了历史潮流,他作出了正确选择。就目光远见,超出了当时一般人;就才略也在史可法等明将之上。张献忠不算,才干并不突出,品行很成问题,但就凭他闹出的影响来看,也算是个枭雄。

  说了那么多,我们看书中的主角们,以钱谦益,黄宗羲,冒襄为首的士子集团算不算英雄呢?很可惜他们不算。他们在秦淮高歌,主张清议,臧否人物,谈论时政,一派风流潇洒的形象。但是在那乱世,他们注定是个悲剧。他们无法左右政局,他们往往还沦为政治牺牲品。就他们自身来看,他们也总是体现出中国文人的缺陷。就书中主要描写的几个人来看,钱谦益作为东林旧人,(m.lz13.cn)在政治立场上一直是徘徊的,年老时一直患得患失,最终还成了投降派。黄宗羲看起来倒是一副英雄气概,有理想,敢作为。但往往显得天真幼稚,对大明王朝充满幻想,而且时时显出毛躁的缺点。最终只成为个思想家,学者,在政治上一无所成。冒襄更具典型意义,作为富家公子,风流,有才气,慷慨好施,但时时又表现出中国文人的自我,软弱,无能。他甚至不能像其他复社同人一样为理想奔走。在感情上又处于自恋型的,对一往情深董小宛的始终犹豫,最终还是在朋友撮合帮助下才决定迎娶董小宛的。在逃亡的过程中更是处处显得无能,甚至还拿董小宛出气。另外其他一些人物,如陈贞慧后来隐居不仕清朝,侯方域后来投降了,方以智出家成为无可大师,顾杲被乡民误杀,龚鼎孳也成了降臣。总之东林,复社等辈最终都是历史的悲剧人物。

  不得不为这些人可悲。除了在政治上的无能,感情上的懦弱,他们还表现出文人相轻的陋习。常常有门派之争。对于阮大铖他们一直死咬不放。一群整天满口国家兴亡的才子对于一个无官赋闲的人花去太多精力,简直好笑。整天为君子小人之辩的“君子”最后却与“小人”有了共同归宿,可见大是大非上才真正见到君子小人之分。而复社文人一直咒骂的奸臣马士英最后却死得十分壮烈,这真是个讽刺。

  这种悲剧也是中国文人的悲剧。历朝历代统治者都知道要得人心,尤其是士子之心。但是文人儒士却从未获得真正的地位。秦朝的焚书坑儒就不说了。汉高祖曾经往儒生帽子尿尿,后来虽独尊儒术,但社会上崇拜的却是侠客,即现在不读书的流氓。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乱世里,文人更是悲剧。曹操父子,司马懿父子都是拿文人开刀的主。以后的那班名士都不得不放浪形骸,以求自保。唐朝好点,不过举国有尚武之风,文人的地位仍然不高。宋朝可能是文人地位最高,言行最宽松的朝代,但两宋积贫积弱,文人成了国家衰弱的标记。元朝也不说了,“臭老九”不是白叫的。明清两代的文字狱足够让文人时时自畏了,八股取士就是另一种愚民政策。这样看来东林复社那班文人算不错了,至少他们还能在一边抱着美眉一边谈论政治时,博得个好名声。

  历史上文人和女人总是联系在一起。文人的悲剧往往又被比喻成女人的悲剧。书中对于那个时代的英雄一点没有正面描写,所以书中真正的闪光点是女人——从良的女人。书中重点描写的柳如是有着男子都少有的才情和见识,敢爱敢恨,有个性而又有气节。董小宛有着传统中国女子温柔贤良的品德。还有没有直接描写到的陈圆圆,李香君等。不得不说,历史上妓女无数,只有秦淮八艳把一段悲凉动乱的历史涂抹的绚烂起来。

  以上就是看完书的一些想法。很久没写读后感了,经历了一番痛苦阅读后,思绪还是挺多的。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