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 正文

安东诺夫卡苹果读后感

时间:2016/11/22 12:10 分类:读后感

  安东诺夫卡苹果读后感(一)

  贵族这个词,对我来说仿佛只在小说中出现过。这个财富与权力的代名词,如今已在中国消失,在一些保留君主的国家中也是一年不如一年。然而在我心里,很难将这个词同铜臭和腐朽连在一起。真正的贵族,应是拥有高贵的气质和良好的修养,仅此而已。

  《安东诺夫卡苹果》中贵族式的田园生活深深打动了我。没有剥削,没有压榨,有的只是爽朗的天气,溢满果香的庄园,炊烟袅袅的农舍,以及一群勤劳善良的人。老派而安宁的乡居生活,犹如一条小溪,潺潺细流,又不失欢快。庄园里总是其乐融融。果园主大度地让农夫吃苹果,少年少女们蜂拥往来,入夜以后的漫天星辰。坐拥良辰美景的贵族,当真如此惬意!

  贵族总是高贵的,即便走向没落,那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也能令人折服。在蒲宁的叙说中,贵族们狩猎、读书、聚餐,悠然自得。即便贵族成了地主,果园日益萧条,但贵族的精神却仍有强大的生命力。生命像一首歌,而生活却像一首诗。一个逐渐衰亡的阶层,让我明白了高贵在坠落时依然坚持的尊严。

  蒲宁曾是一个地主,却变成了一个平民。仿佛神仙落入凡尘,个中滋味非常人所堪。他一直怀念着过去养尊处优的生活,就像亚当夏娃想回到伊甸园。这有什么错呢?革命的血腥让他厌恶。换了统治者又有什么分别?广大平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坚持民主,嫌弃资本主义,又对十月革命无法接受。他所坚持的,仅仅是一个出身高贵的人应有的善良与同情。他的作品,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首挽歌,为衰败的贵族、贫苦的农民而写,其中只有对阶级冲突而流血的悲怜。然而,那群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人对他却不待见,致使蒲宁不得不流亡法国。这只能说是造化弄人了。

  《安东诺夫卡苹果》有很强的时间跨越性,贵族的地位在文章的娓娓道来中逐渐没落。然而,从其中不难看出,蒲宁的贵族精神一直在支撑着这篇小说。随着结尾的那首歌,昔日的光彩就从此写下了一道悲壮的挽联。贵族阶层最终还是没落了。

  现在,所谓的贵族精神早已不复存在。但看了这篇文章,一定会有许多人心中震颤,只因那高贵的没落,在没落中显得更加高贵。


安东诺夫卡苹果读后感(二)

  伊凡·蒲宁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做过校对员、图书管理员、助理编辑等。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在《安东诺夫卡苹果》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作者仍对贵族生活充满留恋和幻想,他仍幻想一切能回到过去。文章的开头用回忆的口吻,将我们徐徐带入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抒发着他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感伤,这也正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他为什么会在十月革命持敌对立场。(m.lz13.cn)

  “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着幸福、丰收、甜美的生活。出身于落破贵族的他也许一生已注定不会有太多变化。贵族的身份让他骄傲,虽然落破但也是一个贵族,这个身份束缚了他。即使他曾受教于托尔斯泰等名人,他身上的血液也让他无法忘记那曾经珍贵的一切,也无法让他放弃心中的幻想。身份等级的观念让他厌恶任何打破“理想化”社会平衡的革命,而“理想化”社会正是他意识中那与世无争、相安无事的农庄生活,正是《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一切一切。

  文章中,作者极力描绘农村当时的富庶,人们的长寿、富足,心态平和,在细腻的叙事之后又曲突入虚,将自我纳入了那幅生活的图景中,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庄主的生活。家境贫困的他没有享受过什么贵族所应享受的生活,而作为贵族的他心里也一定渴望能过那种无忧甜美的生活。现实中他得不到、做不到、满足不了,那么就让他在文中享受一切吧。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